English

近十年留学人员全部学成回国

南京化工大学从营造留人环境入手,用真情凝聚人心,留住人才
2000-10-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徐少亚 我有话说

1993年9月,中国科协“四大”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客座科学家、32岁的涂善东在母校真情的召唤下,提前终止聘用合同,回到了南京化工大学。据介绍,像涂善东这样的青年教师近年来就有20多位到了南京化工大学。该校始终以“爱国爱校”为主线,以“事业留人、真情留人、环境留人”为内容,构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暖心工程”,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事业留人

据南京化工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年教师关心的首要问题是自己的事业成长。该校党委认为,提供事业的舞台,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是留住青年教师的关键。

青年博士生导师顾伯群教授说:“1997年,我刚刚在奥地利获得博士学位、做完博士后,突然接到了母校校长热情洋溢的邀请信。当时,我的心里特别矛盾,回来吧,怕条件不好,耽误前途;不回来吧,又觉得对不起母校的一片盛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还是回到了母校,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一位老教授专门为我腾出了实验室,学校还给了我启动经费。”如今,顾伯群已担任南京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为探索机械学科高效、可靠、智能化发展的新方向而努力工作着。

全国优秀教师、青年博士生导师徐南平教授从美国回来后,想创建一所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学校给予了超常规的支持。没有实验室,学校就给他建造了实验大楼。这几年徐南平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九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20多项研究项目,成为我国膜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徐南平说,“为了帮助我的事业的发展,学校尽了很大的力量。我的助手都是我自己挑选的,我的任务就是把膜研究所发展壮大,留住更多的青年教师。我考察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不少人对我的事业都十分羡慕。”

学校领导用超常规的支持赢得了青年教师的认可,调动了青年教师工作的热情。如今,漫步南京化工大学校园,彻夜通明的实验室留下了青年教师奋斗的身影。学校的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1500万元到1999年的5200万元。1999年学校表彰为科研工作做出贡献的先进个人,青年教师占全部人数的75%,前三名都是青年教师。

真情留人

待遇留人,只能随国家、学校的经济积累逐步得到改观;事业留人、真情留人、环境留人是可以做细做好的。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化云翔说:“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相比,我们这里的条件不如他们。但我们可以用真情留人,使他们感到温暖。”

1985年,该校一位青年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后离开了母校,来到了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先后在欧洲十几所大学的讲台上讲学。学校领导一直主动与他联系,并三番五次邀请他回来。1993年3月,他谢绝了国内一些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邀请,回到了母校。几年来,他自己的科研课题和与别人合作的科研课题分别获得了国家化工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在他已担任学校的副校长,主管科研工作。他说:“改革开放的大潮造就了我,我正像黑白棋子中的任何一个,一旦被围棋高手下在关键的地方,就显示出了价值。我喜欢学校的一草一木,我的根已扎在南京化工大学。”

青年博士生导师陆小华教授所走的路更为崎岖。他曾患小儿麻痹症,留下了残疾。凭着惊人的毅力,他走在国际热力学研究的前沿,获得了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学校领导给予他更多的关心。他出国搞学术交流时,学校安排他的爱人随同。1992年回国后,陆小华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青年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1998年,陆小华生病住院,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立即以学校的名义请专家会诊并确定医疗方案。陆小华说,多年来,我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回国后,我的房子连搬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宽敞。我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报答学校的关怀与培养。

近几年,学校解决了20多位青年教师夫妻分居的困难。1995年建起了青年教师宿舍楼,让40多位新结婚青年教师住进了新居。

环境留人

南京化工大学校长欧阳平凯教授说∶“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青年教师。我们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积淀他们对学校、事业的情感,学校才有希望。”

1995年,学校的博士点需要一批有才华的青年教授充实到队伍中来。当时,校内外都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学校领导给一个个评委和有关部门做工作,介绍青年教师的情况。青年教授涂善东、陆小华、徐南平、许仲梓等人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学校破例给他们晋升为博导。这一打破常规的举措,使青年教师看到了希望。青年博士生导师张红教授说∶“我成为学校最年轻的女教授,应该归功于学校宽松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氛围。记得有一次,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提出了热管研究应该有一个新的生长点:办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我的建议很快得到采纳,当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感觉,更增强了我工作的动力。”

1992年,许仲梓博士从加拿大回国后,依托学校碱集料研究技术,准备成立碱集料测试中心。学校领导和他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明述教授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走访了有关部门。1999年,国家建材局碱集料测试中心在学校正式挂牌。全国人大代表、青年博士生导师许仲梓教授谈及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关心,感慨颇深:“学校对我们一贯支持理解,形成了一个心情愉快的工作环境,并且使我们有号召力、影响力。在这样的环境工作,我们很开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